鉴定学堂 > 正文

近几年字画鉴定的乱象,你都知道哪些?

联墨双馨艺术网2020-12-18

近几年字画真假美猴王的现象层出不穷,就像司马迁写《史记》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老子的;更如同写中国书法史,总是躲不开李斯一样。

1.打脸儿

画家叶浅予的代表作《青春》,想必无人不知,原本就在浙江桐庐叶浅予艺术馆里,可意想不到的是完全相同的一幅画,竟然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,叶浅予家人要求撤拍,不予理睬,原因不过是通过了鉴定,又有各类早年出版物为证,且图片与拍卖的画毫无二致。最终此画拍出了不菲的价格。类似的例子已经不少了,随便翻开一些拍卖图录,有多少和博物馆、展览馆一模一样的名作被拍卖过了,难道博物馆或展览馆搞错了?还是鉴定专家集体打眼了?

2.露怯儿

看各种字画鉴定节目,时常会见到‘露怯’的情况,比如藏家奉上一副徐悲鸿款的画,明明各个方面达不到真品的要求,只见专家打开画轴,一愣、迅速瞅瞅摄影机的方向,再看看持宝人,做了个掏兜的动作,便摇头晃脑地讲起来,愣把假画说成了真的,而且广征博引,头头是道,令人瞠目结舌。

3.没底儿

凡是遇到“打开字画看,大眼瞪小眼,急得转圈圈,好长时间不发言”的专家,做出的好多结论十有八九是靠蒙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,谁也不敢说什么都见过,但是就是有很多专家好像无所不知一样,明明心里没底儿,愣是说的头头是道。若是承认原先的鉴定是错误的,这还挺伟大挺有责任心的,往往很多专家都是面子大于一切,死不认账。

4.自荐儿

一当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结论,很多藏家就蒙了,于是自荐,找来图书或者网上查询,查到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,越查越迷糊,原因是好多图书和网上的欣赏贴也混进了赝品。无奈之下,再去找书画家本人鉴定,这叫原创书画家自荐法。

5.本本儿

许多字画藏家心里还存有“本本儿主义”,认为只要专家有证书,判断的所有字画都是板上钉钉的结论。不知字画专家研究方向不同,实践经验不同,甚至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也各不相同,可能对同一副字画做出不同结论。比如说《嵩阳汉柏图》事件,也是“黄马褂”专家的经典制造。把人家家传的画估了17万元,还把石渠宝笈收藏印说成闲章,持宝人按17万估价卖了,结果不久保利就把这幅画拍出了天价。



标签:鉴定乱象

责任编辑:傅少锋